日本上智大学村濑信也教授在我中心模拟仲裁庭开展讲座
2018年11月26日,日本上智大学教授村濑信也教授莅临实验中心模拟仲裁庭,为法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以“国际立法和中国的参与”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张亮教授主持。通过两个小时的全英文演讲,村濑教授为我院师生介绍和回顾了国际立法进程以及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立法的实践,并分享了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相关工作及经验。
村濑信也教授全程站立演讲
村濑教授首先从联合国与中国的联系出发,分别介绍了从“硬件和软件上设计了联合国”的两位梁姓学者——梁思成先生和梁鋆立先生,并进一步介绍了两位学者与联合国以及联合国立法工作的渊源。梁思成先生为人所熟知的是古建筑保护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参与设计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从硬件上设计了联合国”。此外,村濑教授还特别提到并感谢了梁思成先生在二战中为保护京都和奈良两地的古建筑而作出的努力,那些至今仍然存在的日本古建筑体现了梁思成先生在古建筑保护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第二位梁姓学者是梁鋆立先生,梁鋆立先生于1930年作为第十届国际联盟及国际法编纂会议秘书,参与了相关国际法的立法工作。此外梁鋆立先生还参加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是少数几个见证联合国诞生的中国人之一。梁鋆立先生从1946年起担任联合国秘书处国际法编纂司司长,主持国际法发展和编纂工作,同时负责《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年报》编辑出版,直到1964年满60岁退休为止。村濑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第一位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的中国人王宠惠先生。王宠惠先生是近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村濑教授谈及中国对《联合国宪章》的影响。中国建议加强国际法的研究和编纂,最终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第13条中,“大会应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以促进政治上之国际合作,并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
随后,村濑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组成、历史发展过程、使命等有关情况。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编纂和逐渐发展国际法,编纂指的是整理已有的习惯国际法并其法典化,逐渐发展国际法则指的是就国际法尚未订立规章或各国惯例尚未充分发展成法律的各项主题,拟订公约草案。委员会的人数从最初的15人逐渐发展到如今的34人。这34位专家由联合国大会选出,以个人身份参与工作。讲述到这部分,村濑教授饶有兴致地向大家分享了他被选举为委员过程中被误认为中国人的插曲。在村濑教授看来,委员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分别是专注于整理和编纂的1950-60年代,艰难发展的1970-80年代,复兴的1990年代,而本世纪初至今则是停滞的、没有选题的年代。
紧接着,村濑教授提到了委员会的使命和现状。委员会的使命是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转变为一个对亚洲和非洲同样公平的体系,然而现状并不乐观。村濑教授认为在当下,委员会几乎穷尽了传统领域的国际法编纂工作,应当转向人权、贸易与投资以及环境保护等特殊领域的国际法编纂和发展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们虽然不是这些特殊领域的专家,但是仍然应该在传统国际法的框架下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此外村濑教授在委员的构成改革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委员的构成上应当平衡学术界和实务界,同时应该做到性别上的平衡和年龄上的优化。
村濑教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成为一位国际法委员会委员所需具备的素质:熟悉国际法领域中的案例,具备英文工作能力,获得较高的学位,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等。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必须具备不迷信老师、不盲从主流观点、不固守自己的学术观点的三大自由。
最后,村濑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国际法委员会进行工作时的内部程序,同时也向大家介绍了他本人向委员会提交的大气领域中有关国际法编纂的选题。演讲结束后,村濑教授同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与在场部分师生合影留念。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国际立法工作以及中国学者在其中的参与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对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宗旨、人员构成、发展过程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村濑教授关于如何成为一位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法立法参与者的经验分享也使同学们受益良多。在中国日益走向国际法舞台中心的历史趋势下,了解和参与国际法立法,是法律人培养国际视野、发挥自身更大价值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撰稿:黄永新)